医学专家解析:瘢痕并非"不治之症",综合治疗带来新希望
【本报讯】"医生,我这瘢痕还能治好吗?"在整形外科门诊,35岁的李女士撩起衣袖,展示着肘部一片凹凸不平的增生性瘢痕。这不仅是美观问题,瘢痕的紧绷感已影响关节活动。随着医疗技术进步,瘢痕治疗已从"被动接受"迈向"主动干预"的新阶段。
瘢痕类型决定治疗方案
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王教授指出,瘢痕分为普通型、增生型和瘢痕疙瘩三类。其中外伤、手术造成的线性瘢痕可通过早期干预实现显著改善,而瘢痕疙瘩需采取"打持久战"策略。
多维度治疗选择
目前临床主要采用"阶梯疗法":早期伤口使用硅酮凝胶敷料降低40%瘢痕形成几率;成熟瘢痕可采用激光治疗配合皮质类固醇注射,使瘢痕体积缩小60%-80%;严重病例则需手术切除联合放疗,复发率可控制在20%以下。值得注意的是,压力疗法作为基础手段,需要每天坚持23小时以上。
突破性技术涌现
今年5月,上海九院团队发表的《瘢痕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》特别提到,射频微针联合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对凹陷性瘢痕有效率提升至89%。而新型抗瘢痕生物敷料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,预计明年投入临床使用。
专家提醒,瘢痕治疗存在3-6个月黄金窗口期,建议患者在拆线后2周内即开始专业评估。尽管完全消除瘢痕仍是医学难题,但通过规范治疗完全可以实现"社交距离不可见"的改善效果。(完)